网站首页 集团概况 校务公开 新闻中心 招生招聘 学部通道
English 手机版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欢迎访问兰州东方教育集团!
集团简介 办学理念 组织架构 校园风光 荣誉奖项 领导关怀


教育理念爱心立人,和谐自成

“爱心”是教育之基,当代教育思想指出“教育关注个体,关注人,意味着要去关注个体作为生命体的存在,关注其外显的活生生的生命崭露,关注其内隐的、活泼的、流动的生命情感化育。”“情感需要驱使人们追求美,能够满足情感需要的也变现为美;”并进而指出“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 “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而不是专制教育中的非人教育。充满爱心的民主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教育爱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坚实基础,没有教育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成功的教育。教育爱在本质上是一种超越血缘、超越私利而源于人类教育本性的崇高的永恒的教育情感。”

 “立人”就是“树人”“培养人”, 《论语》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雍也》)由此看来,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爱心立人”就是运用“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来培养人,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和谐”的意思是:融洽,调和。我国古代的“和谐”理念是:(1)“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2)政治和谐,一种社会政治安定状态。(3)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总之,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应该具备的一种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体现教育的完整性。从教育学的角度而言,首先,“和谐”体现在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上,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作为教育的实践形态的课堂教学,决不仅仅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促成完整的人的生成与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个体生命潜能多方面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其次,“和谐”体现在人与社会的统一上。当代教育思想强调“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既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反映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富于创造精神。通过教育活动的实施,受教育者不仅要掌握人类在过去的实践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以及形成一般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而且要形成开拓、创新、不囿于成见的个性心理和内在品质,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和最高境界。”再次,“和谐”要体现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科学教育强调的是“求真”,“求是”,是解决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它构建的是一个认识体系;人文教育追求的是“求善”,“求美”,是解决主观世界的认识问题,它构建的是一个价值伦理体系。当代教育思想认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整合是塑造健全、完整人格所必须的,指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就是智能培养、个性发展和人格陶冶的统一,是科学真理与价值选择教育的统一。它是和谐的、平衡的与全面发展的教育,是真正把人的发展当做目的的教育。”第四,“和谐”还要体现出自由与责任、才性与德性的统一整合。当代教育思想崇尚自由、追求自由、倡导人的能动性,视人为自在、自为的存在。同时,又强调责任的承担,道德价值的引导,对“真、善、美”的阪依。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也生来是社会性的。为了正当地运用他的自由,他需要纪律。为了在社会中生活,他需要德行。为了最充分地发展人的本性,需要有良好的道德的和理智的习惯。”“个人的尊严、个人的尊重、自主精神的培养,只有在自由与纪律的平衡与中庸中才有可能出现。自由是与放纵、无秩序、无责任、无纪律全然不同的,自由是与尽职尽责相一致的。”

“自成”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是对《学记》中提到的“三年小成”、“九年大成”的超越,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个人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能力,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成为如英国牛津大学校长约翰·胡德所说的“那些能独立思维,并具有批判性思维的精英。”“和谐自成”就是指通过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和谐发展、终身发展的自我教育能力,着力培养出“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自强之精神、合作之意识、宽容之胸襟”的具有世界一流智慧的头脑。



校      训:明德自强,涵育生机

“明德”最早出自四书中的《大学》,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这句话被后世儒家称为“三纲领”。 “明德”是指任何人都具有禀受于天,至灵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够与天地相沟通。“明明德”是肯定人类与生具有灵明的德性,现在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觉。“明明德”和“亲民”的一切方向是“止于至善”。 毫无疑问,“明德”在当代具有新的含义,其核心价值应当是“启蒙思想家讲的——自由、民主、博爱、人权、平等这一套东西。这是全人类的普世伦理。” 

“自强”最早见于《周易》,原文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人世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幻难测。如果你有天才,勤奋则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没有天才,勤奋将使你赢得一切。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手中。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奋、埋头苦干的人;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四射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论在哪一个行业都勤勤恳恳、劳作不息的人们。“明德自强”指的是:学校、教师和学生遵循当代普世的伦理道德,追寻教育的诗意存在,自强不息、勤奋不止。

“生机”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生存的机会,二是生命的活力。“涵”的意思是“包容、包含”,“育”的意思是“孕育、培育、培养”。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享受优质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需求。未来学校的竞争重点体现在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普适性与个性化,也就是说,普遍适合社会各类人才的基本素质需求,同时具有个性化。就一所民办学校而言,“ 涵育生机”一句的整体意思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有危机意识,既要需脚踏实地、勤俭办学,又要大胆创新、勇于改革,才能赢得生存的机会;二是志当存高远,提升办学的层次与水平,通过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智慧的撒播、幸福的营造、灵魂的引领、心灵的感召,彰显理想教育之苑中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校    风

科 学      创 新      包 容      进 取


教    风:

博 雅      厚 德      勤 思      善 导


学    风:

自 主      合 作      勤 奋      善 思



育人目标

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健康体魄、善于学习、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德才兼备、和谐发展的优秀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