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校和家庭是影响孩子教育的关键因素,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并有意识的担负起应尽的责任来,这是人们观念认识上的可喜变化。我国的古典诗词和文章既体现了汉语的美,也蕴藏着丰富的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道理,从民族文化历史中寻找教育孩子的好素材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因此,我主要从古训与家教的角度来说说怎样教育孩子。
首先,从内容的选择上来讲,需注重勉学和修身两个方面。正如《三字经》中所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主要选择古训中有关学习与修身的内容让孩子来学习,这些古典名著有孔子劝学修身的名篇、孟母三迁的故事;历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等,都留有家训;还有许多形式的家属、教子诗等等。在这些历朝历代的著名家训家规中,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典范和教训,对我们今天怎样教育孩子学习和修身有相当大的启发和帮助。
第二,选择适合初中学生的教育方法。古训是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既为“训”,自然还会让人联想到板起面孔教育人的架势,方法不当容易让人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寻找一些适合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重要。说实话,我对古训的了解和学习程度并不比孩子强多少,所以我一般是和孩子一起学习,选择的内容也比较简短。我和孩子是站在同一个起点开始学习的,因此,我们经常一起探讨句子的含义,很多时候孩子的理解程度不比我低,速度也不比我慢,所以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比较高。总之,探寻适合孩子的方法和方式,会使教育的效果更好一些。
第三,通过学以致用来巩固和加强教育效果。所谓学以致用,一是要让孩子通过学习古训掌握古汉语的一些简单知识,以有助于今后的语文学习。熟能生巧,孩子的积累多了,这种能力自然也是水到渠成。二是运用古训教育孩子学习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我和孩子学习《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到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时,我则给他讲解做人要讲诚信的道理,加上平时我在这方面强调的比较多,孩子平时很少对父母撒谎,和他的同学与朋友也相处得很好。三是要身体力行,按照古训教导的去做。《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名篇,如我和孩子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时,把这一句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起来,教育孩子要经常温习学过的知识,学习时要学会思考。孩子信服其中的道理,平时学习的时候也会自觉地这样去做。
很有意思的例子是我们学到《弟子规》中“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时,孩子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如果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这样的话,孩子就成为一个惟命是从、没有主见的人。这算是孩子对“思而不学则殆”古训的运用,也算是对不合时宜的一些古训的思考和批判吧。时代在变迁,古为今用切忌亦步亦趋,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和变通尤为必要。再加,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一般也都有条件让孩子在物质上得到很大的满足。我认为没有经过艰辛的劳动,得到太容易时就会不珍惜,因此平时我总是有意识地在零花钱方面限制孩子,让孩子学会存钱,学会有计划的花钱,并用古训中的一些名句来教育他,如《朱子家训》(亦称《朱柏庐治家格言》)中“一粟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还有《悯农》诗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都可以用来教育孩子习得勤俭节约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