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我的心情有些低沉。柳永的这首《蝶恋花》,是我今年上得最差的一节课。
真的,我对自己的课堂有一定的要求,我不想用自己的课堂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
“老师,你等一下。”刚刚走出教室,我就被小蘅喊住了。她的表情很激动,“老师,别说我拍马屁啊,我感觉今天这节课是你上得最好的一节课。”
没有回答,我只是愣愣地看了她一下。“不,老师,是这学期你上得最好的一节课,以前也有许多好课。”这丫头很聪明,她一定是误会了我的愣,赶忙补充来安慰我。
“我怎么感觉是最差的一节啊?”我的反问很真诚,“你这丫头是安慰我吧?”
“天地良心,这绝对是最真实的感觉,刚才班里还有许多同学说,‘这课过瘾’。”
小蘅回去了,坐在办公室里的我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教师认为很差的课,学生却认为是好课,而且认为这课听起来很过瘾?而教师认为的好课,学生却没有那么激动?
“发什么呆啊?”一位同事突然问我。“没有,我在想刚才的课。”我说。哈哈一串长笑之后,同事送了我一句“神经病,又在想教学的事情”。
教学的事情?是啊,我干了17年教学的事情,今天第一次陷入了恐慌,不是迷茫那么浅显的恐慌,是最基本的来自语文课堂的恐慌。
教学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是教师教知识学生学,还是教会学生学习,抑或是教师负责好教,而学习是学生的事儿?
学生的成长最终靠什么?是不是靠他们自己?是的,于是许多人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
那么,教学的起点是什么?是教师的理解设计还是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
教学的落脚点又是什么?是教师层层铺垫引导的高度,还是学生在自我基础上能攀爬的高度?
或许这是不需要争论的常识。但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不都是在殚精竭虑地备着课、设计着课堂流程吗?不都是在层层铺设,从而让学生抵达教师的预期吗?
只是,课堂过后,学生真的能够抵达那样的预期和高度吗?答案不言而喻。
正如这堂《蝶恋花》,我没有找到很好的铺设路径。只好让小组内部交流他们的阅读感受,然后全班集体交流阅读心得和疑惑。
课堂气氛有些闷,可是为什么偏偏让学生觉得很喜欢呢?
“为什么你会喜欢《蝶恋花》这节课?”我问了几个学生同样的问题。
“因为我们通过交流理解了这首词好在哪里。”
“以往的课呢?”
“以往的课,老师也教了我们许多方法,而且许多课都很有高度,可是我们总感觉自己达不到,即使后来理解了,过不了几天又忘记了。”
这时我才茅塞顿开。
孩子,课堂是你们的。你们的基点才是课堂的起点,你们交流的高度才是课堂应有的高度,你们的发现才是实实在在的收获。
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知识与学生的知识是两张皮。可是,教师总是习惯性地把自己的那张皮贴在学生的身上,认为这才是课堂该有的高度。
只是,你的皮与学生的肉始终长不到一起。
教师应该做什么?不是对话的首席,不需要单纯地教学生知识,而需要给学生营造一种氛围,或者找寻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有人说,就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确,把课堂还给学生才是真正的教育。
窗外的天有些阴沉,心却突然间敞亮了。
(文章转载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