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的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教育,是承上启下的教育,首先是要把小学阶段养成的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延续下去。其次,要为将来的健康成长打好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孩子在这个时期的成长发育特点,会扰乱正常教育,让父母不知所措,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和纠正,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造成影响,父母心里的压力和身上的胆子无法减轻。如何对初中阶段的孩子进行教育呢?我想父母应该根据孩子在这个时期的特点,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孩子进行教育:
1)改变教育方法。根据孩子的成长发育规律,一般情况下,在小学和幼儿阶段,由于孩子对于一切规则都是第一次接触,加上新鲜好奇,又没有自控能力。在这个阶段要让孩子自己来判断是非、选择正确行为是不可能的,所以,采用的教育方法多为强制教育的方法。如果不采用这种教育方法,孩子的一些好的习惯很难养成,给以后的教育会带来很大的困难。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出错就出在这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孩子进入初中阶段后,由于一些习惯已经基本养成,加上知识的积累,对事物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认识,不再完全听信于父母。继续采用强制教育的方法不仅不适用,而且还会适得其反。所以,教育方法要改变,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比较适合的教育方法是引导教育法。家长们要尽快的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2)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孩子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积累了一些知识和对一些事物的判断能力,也养成了一些符合规则的行为习惯,孩子也有独立做事的愿望。父母在这个时候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给孩子要以充分的信任,相信自己的孩子能行。但是,要注意的是,相信不等于放任自由,而是在正确的引导下,逐渐提高孩子的自立能力。
3)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由于孩子进入初中以后,环境发生了变化,学习任务加重。尽管孩子可能在原来的学校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包括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是,由于同班的同学都来自于不同的学校,而各个学校的情况有所不同,层次有差异,现在到了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一下子很难体现出来孩子的优秀,这对有些孩子来讲,在心理上会有很大的刺激和影响,特别是对那些在赞扬声中长大、个性要强的孩子刺激和影响更大。如果不能及时的加以正确教育和引导,将会使这些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造成意志消沉,性格变化,对以后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父母在孩子的初中学习阶段,必须注重孩子的自信心的培养,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4)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要经常告诉孩子,他已经逐渐长大了,让他知道自己是一名家庭的成员、班级成员、学校成员、社会成员,从现在开始要有一种家庭责任感、班级责任感、学校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做任何事情,都不应该从个人自私的角度思考。并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明白父母辛苦的工作、老师无私的奉献,都是在为了社会的发展、为了下一代的成长,尽自己的责任。让孩子清楚,自己还是一个生活不能自立、衣食要靠父母未成年人,其责任是好好学习、健康成长,不让父母操心。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学校。
5)注重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和团体意识。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有益的活动,引导孩子养成和同学、老师沟通习惯,提高沟通能力。树立要为集体争光,不拖集体后退的思想。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6)注重培养孩子爱心和吃苦精神。教育孩子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伤害疼爱自己人的心。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让父母劳累的身体得到一点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