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集团概况 校务公开 新闻中心 招生招聘 学部通道
English 手机版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欢迎访问兰州东方教育集团!
校园新闻 通知公告 媒体报道
兰州交大东方中学教学反思展示
发布时间:2011-09-23 | 浏览次数:2833

 

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教研组   第二周   张淑乐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因此,本节课我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具体感想有二:

    1朗读法。本节课我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切合了课文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富有浓厚传奇色彩的特点,这样就使学生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适当的朗读品味、体验,培养语感。

2、创设情境法。语言本身具有联想功能,而丰富的联想又能丰满语言形象。面对语言,学生能通过联想,把语言所描绘的景物、事件与自己相关经验世界中的事物和思考联系起来。这样就使语言与学生丰富的阅历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因而,在学生联想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已不再是干瘪的语言,而是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
  本节课我用多媒体打出大幅芦花荡的画面,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芦花荡》开头描写环境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句子: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里的实际就写出了白洋淀人民在恶劣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斗争的力量。为了引导学生能准确把握这一点,我先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也有这样一个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写小草为什么用了一个字呢?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由写小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而得到启发,进而展开了联想:这里的写的不仅仅是苇子,而是写的像苇子一样顽强的白洋淀人民。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