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真的无需素材积累吗
前段时间,学校组织的一次教研组会议上,我作为小组发言的第一人,粗浅地谈了一下目前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一些问题与建议,并希望同事们能够对此问题,谈些自己的做法,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多数同仁都认为,素材积累根本没必要,没时间,也不现实,所谓的素材,在生活中已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何必多此一举,更有甚者,认为连素材这个词都应该淡化,她说学生不懂,机械地谈素材只是语
在我看来,写好作文有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内心的敏感,再者就是大量的阅读并且做必要的积累。
当我们面对着这样一群写作困难的学生时,我们为人师者难道不该给学生做必要的素材积累引导吗?只空喊那句连学生都会说的,细心观察生活,用心观察生活是没有用的。从作文需求的角度引导学生们怎么叫用心观察,又具体观察些什么?谈观察也是需要先对生活中的一些方面有所关注的。
我不否认,许多珍贵的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但是如果从不去阅读或者通过其他途径积累丰富自己的作文素材,那有限的生活经历可能会频繁的上演在作文中,甚至没有价值的东西充斥在作文里,让人觉得读起来是浪费时间。然而,必要的素材积累,却能使得我们的生活素材更加的丰润,鲜活,会使我们对生活产生新的启迪和思考。通过要求学生必要的素材积累,可以逼学生走上一条阅读路,从逼迫到使得学生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自然也远远的超越了作文本身。此外,阅读仅仅是学生素材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还有许多符合时代要求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既获得丰富的作文素材,同时又感受到学习之外的生活乐趣。以下具体说说素材积累的一些类型及途径:
1、人文素材的积累
主要是指传统经典文化。古典诗词、文言短章、中外历史、各民族的文化制度风俗等。例如中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读本,以及《山海经》、《世说新语》、《论语》、《孟子》等,都是获得这些精神食量的粮仓。
2、热点素材的收集与运用
针对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人物和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评述,对事件进行理性评价。此类素材可以通过新闻广播,报纸刊物如《参考消息》、《特别关注》之类获得。
3、创新素材的收集与运用
主要指一些少有人用,能够给人以新鲜感的材料,除了对社会热点的关注,还可以收看一些如“老梁故事汇”、“小崔说事”,这样的充满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节目。再者,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对一些熟悉的素材启用逆向思维,从新的视角去解读,可以老瓶子装新酒,也可以彻底颠覆传统,比如“班门弄斧也是一种勇气”,“范进中举透视封建科举制的公平”,等等。
4、生活化素材的挖掘与运用
收集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要求个人性、细节性、独特性。比如多去阅读生活类的散文,像
综上所述,人文素材的积累可以让学生的作文更有厚度,体现学生的渊博和内在思想;热点素材的收集,无形中让学生在学习之外成为一个关注社会的人,使学生的作文更富有时代气息;创新素材的运用则体现了学生不墨守陈规,不拘泥于传统,具有独特的人格,社会越来越容许一种多源的思考,而创新素材正是社会创新的源泉;而生活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人云亦云,也会索然无味,通过让学生和名人名家产生共鸣,深入挖掘细节性、个人性、独特性的经历,才会使内心变得越来越敏感,笔下也才妙笔生辉。
正如我前面所言,大量的阅读和内心的敏感是写作成功的两大要素,它们都可以通过素材积累来达成。也许开始是目的性比较强的积累素材,但是到最后很难保证学生不在素材积累的过程中爱上阅读,爱上生活,爱上写作,因为这一切从来就没有那么泾渭分明。
所以作文的素材积累,不仅与细心观察生活毫不矛盾,而且是把关注生活落到实处的基础上,达到书本与生活的结合和升华。可见,素材积累是学生关注生活的一个可以操作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素材积累中感受语文的美丽,生活的精彩,修炼一颗易感的心,素材积累何错之有?让素材积累无需遮遮掩掩!语文不只是作文,但是作文需要从素材积累开始,这是学生接触生活观察生活的关键的切入点,这是学生精神世界的米,米多了,自然真情如汩汩清泉,在文字间流淌。素材积累,让学生更加关注生活,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生活。学生如此,老师更应如此,正如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