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高中理化生教研组 第五周 吴建花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是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探讨的问题。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可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化学枯燥、难学,虽花了大量时间,但收效甚微,对学习缺乏自信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过程变为枯燥无味的单纯知识传授,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本节课是在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扩大对溶液组成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是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化学接触到的第一个定量实验。提供这样一个实验情景,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学会操作方法上,而还要能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实验与定性实验的不同,帮助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从定性转入定量,从而学会具备解决其他定量实验的问题的初步能力。所以本周进行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的实验。
一:教学效果
1. 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重视实验,注重师生互动.教学思路明确,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指导和学生亲自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理论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供了实践基础。
2、通过分析学生的错误方法,分析出溶液体积的特点。学生的错误方法来源于质量百分比溶液的配制,而事实上两个实验的区别是质量与体积的区别,质量的可加合性与体积的不可加合性,必须帮助学生建立。随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体积是不断在变化中的,只有最后形成溶液,我们自然能够得到体积,得出顺序是先溶解后定容的方法。
二:不足之处
对于化学实验的进行,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基础,但是在实验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1、学生对于实验室的的好奇心,使得整个实验室显得比较吵闹;2、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不清晰,在操作上一步时根本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3、做完实验掉头就走,不整理试验台,没有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三:改进
通过增加相应的实验,使得学生的兴趣依然存在:在实验前对于实验的熟悉程度要加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为高效的课程学习提高强有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