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
家庭就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的地方,父母就是子女如何做人的榜样!教育是一份责任,也是一门艺术,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不能离开老师的教导,不能缺少家庭的关怀。2010年11月5日在我校五楼学生会堂,兰州市网络家长学校讲师张晓蓉正向我校初一新生家长娓娓道来,在座的六百多名家长送上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面对孩子的初中生活,你准备好了吗?张老师一语振聋发聩,让家长们蹙眉陷入沉思。面对问题,家长和孩子不必紧张。作为家长,首要的是及时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在中学里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比如功课紧、竞争压力大等,也可以让高年级的哥哥姐姐给孩子讲讲初中生活,这些都是让孩子在心理上有个准备,避免进入新环境后措手不及。
其次,帮助孩子正确定位,制定适当的新学期学习目标也是必要的。家长不能一开始就要求孩子考前几名,给孩子过多压力,而是要引导孩子把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走出小学的“光环”。初中课程对刚从小学走出来的孩子来说有点儿难,所以只要孩子有提高,家长就应鼓励表扬。
父母,负有重要责任
不少孩子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懂得查字典、对照图表,不知道如何上图书馆查资料等。也许是因为没人教;也许有人教过了,孩子却不懂得如何应用;或者是孩子缺乏动机,懒于主动求知。还有一些原因则来自家长,过度热心的父母越俎代庖,儿童反倒丧失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的能力;有些家长太过唠叨或挑剔,造成孩子自信心不足。
如果孩子有某些心理问题,如紧张、焦虑、忧郁、倦怠、做白日梦等,会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影响学习。依赖过重、自信不足、过于悲观或太过完美主义的孩子,则常在学习中裹足不前。家庭存在有亲子冲突,孩子还会故意不肯用功读书,借此发泄。如果在父母的观念中一直本着否定理性讨论(例如“我说是就是”)的态度,孩子不断地耳濡目染,也很难建立认真求学的价值观。
学习习惯,融入日常生活作息
学生的家庭作业相当于成年人的职业劳动,专心听讲、努力学习是学生从小应尽的责任,只有彻底贯彻执行,才能确保未来在社会上能够立足。父母有义务提供儿童适当的学习场所,例如在卧室摆设桌椅,书桌上放置照明充足的台灯,每天督促孩子腾出固定时间完成家庭作业,严禁做功课的时候打电话、看电视。
适度的奖惩是必要的。即使家长只是口头赞扬,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家长尤其要留意老师对孩子的评价,追踪孩子的学业成绩和课堂表现。游戏玩耍的时间,应紧接在做完功课之后,以免放松、散漫的情绪影响专注力。
适时转换家长的身份
家长不是“侦察兵”,每一个孩子都是到我们家里来问路的客人,既然是客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张老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为家长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孩子心灵的窗户。
对孩子,避免轻率批评。从儿童的角度切入问题,对一个成人而言,的确不容易。这就要求做父母的对于新鲜事物,尽可能表现高度的好奇,从发掘问题、准备材料、整理资料、融会贯通,到综合结论,以身教成为子女的典范,适时表达对子女关切的同情心,绝对要避免脱口说出“这么简单也不会”,“什么时候这些东西才会进入你的脑袋!”这类轻率言语往往造成极大伤害。
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美国作家杰克·霍吉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说:“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养成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