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第十一周 初中理化生教研组 范志坚
本周主要学习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教学内容,现将本周教学作一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值得改进的地方,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描述物体运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运动的关键知识,也为以后学习功率、能量以及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运动和力的知识打下基础,在物理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教材特点、课程标准及理念,结合学生已有的来自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和数学中的相关计算,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分析能力,制定了教学的目标:
①能说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式;②能理解速度的概念,识记速度的单位会进行必要地单位换算;③能准确的用速度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④、能正确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会表达运动图像的含义。⑤通过讨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方法,建立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控制变量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⑥通过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原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速度概念和速度公式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初中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极少,对多因素的物理问题的研究会感到困难,控制变量法是第二个教学的重点。而且在单位换算过程中经常出错,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好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和换算方法,单位换算成为教学的难点。
成功之处:
1、课前备课组经过研讨,编制了本节相关内容的导学案,在概念的建立上下功夫,重点放在知识的预设,铺垫生成知识的层次,以及教学环节的安排,物理情形的设计;在上课前一天发放并由学生完成,课前课代表检查统计完成情况,汇报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课堂展示做好了准备工作,使学生在展示中充满了自信。
2、经典的引入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通过观众和裁判判断百米赛跑中运动员快慢方法的比较,总结出生活中常用的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提出问题:怎样比较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等的物体的快慢呢?引导学生将其中一个物体的路程或时间扩大或缩小到与另一个相同,快速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提炼出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探究方法,简洁高效。
3、将速度的相关计算设置到具体的物理情景中展开,如频闪照片,火车过桥,鹰抓兔子,地震波的传递,顺水逆水行舟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熟悉情境中形成精确的认识,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通过计算理解在百米赛跑中为什么计时员采用看屏上的烟雾而不是听发令的枪声来计时的道理,增强了知识的应用性。
4、图像的处理比较到位,采用了学生动手作图,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将物体的实际运动情况和图像紧密的联系起来,并掌握了通过图像获取信息的方法。
5、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和讨论,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选用个别难度较高的有挑战性的题目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将思维的水平提升到较高的层次。
不足之处
1、导学案中关于匀速直线运动概念的理解应该设置习题,从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依据和方法进行拓展,建立严密的物理概念。
2、导学案在课堂中的运用安排的不够恰当合理,课堂教学容易受到导学案的束缚,有待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3、速度的相关计算中遇到了运用数学中没有学到的知识,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知识,应及时与数学科任老师及时协调。
4、学生在解题格式上仍然不能摆脱数学应用题解题的影子,会写算式,而不能准确的使用物理语言,用相应的字母表示物理量和用相应的物理公式进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