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家书-治家篇
曾国藩在“治家教子”方面被公认为中华第一能人。他一直保持了祖父其创造的习惯,不准家人睡懒觉。并以身垂范,每天黎明即起,要求儿女“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为培养家人勤劳之作风,他要求曾家男子每天除了读书、写字、写文章外,还必须参加一些诸如打扫卫生、喂鱼、养猪、种菜之类的体力劳动。在这封信中,阐述了教育子弟离不开“八本”、“三致祥”的观点。教育自己的儿子以这“八本”、“三致祥”作为修身治家的行为准则。这样,才能让自己取得成就,家业兴旺。曾国藩的“八本”第一以“读古书”为第一条,证明他对读书的重视,在他看来,许多做人的道理,都是从书中可以学到的。所以,他将读书的方法归纳为:应该先了解词义,即“训诂之学” 训诂学是清代的显学,在古代许多学者是通过训诂来了解古书的。八本”第二条:“作诗文”。在他看来,声调铿锵才能让人百读不厌。至于学习声调的调整方法先要高声朗诵,在低声吟咏,时间久了,自然就有所领会。八本”第三条:“事亲”。其重点就是让父母高兴。从前曾参在侍奉父亲时,每天顿顿有酒有肉,父亲想把剩下的饭菜留给家人吃,就算没有多余的了,曾参也会说有,好让父亲安心享用。而曾元则不同,虽然每顿也少不了酒和肉,但只要父亲问他还有没有剩菜时,他就如实回答,这样父亲就把忍心多吃了。二者相比,曾参可谓是掌握了“得欢心”的“事亲”之本。八本”第四条:“养生”。养生重在以少怒为本,具有自然之心。八本”第五条:“立身”.做人做事应以诚信为本,人生虽然会遇到许多挫折,但是立身应以不忘与为本。八本”第六条:“居家不晏起” 不晏起是曾氏家族教训子弟的重要原则。这是要求每天要有早起的习惯,以防养成懒惰恶习。八本”第七条:“居官不要钱”。作为父母官应处处为百姓着想,为百姓做事,不贪图钱财,不拿老百姓一分钱。 八本”第八条:“行军不扰民”。良好素质的军队,纪律严明,以保护百姓安全为主。 由此可知,这“八本”是曾国藩多年为官的深刻总结。他以此为做人做事原则,所以,他无论为人还是处世都游刃有余,令人敬佩。曾国藩“三致祥”的人生经验包括:“孝顺”、“勤劳”、“敬怒”三个方面。这也是他治家的秘诀。首先,孝顺致祥,“孝顺”在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历来被人们重视,曾国藩认为孝顺是家庭祥和瑞气的象征。并把“孝顺”与“尽忠”联系在一起。认为自己为官尽忠,诸弟在家尽孝,可使曾家的“孝顺“的家风转化为对国家的忠心,荫庇众民。其次,勤劳致祥,同治五年七月,曾国藩在与纪泽书中说:“既知保养,却宜勤劳。家之兴衰,人之穷通,皆于情惰卜之。”在曾国藩看来,通过家人的“勤劳”与否,可以看出一家的兴衰,保持勤劳于每一件事上,便可成就事业,为家庭保福,为自己开创成功机会。第三,敬怒致祥。曾国藩待人处事圆融,秉持“敬怒”二字,他在《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与纪泽书》中说:“做人的道理,古代圣贤千言万语也无外乎敬怒二字,曾国藩将”敬怒“视为”能设身处地“,在待人处事上尽可达于” 矩之道。由此可见,“孝“为家庭之祥瑞,“勤”为家兴之象征,“敬”为立德之基本。曾国藩认为此““三致祥”若能做到,便可使家道保有良好的风尚,家族也能维持长远悠久。